基礎數位色彩管理
在不同電腦、不同輸出店家以及不同紙材上,同一幅作品呈現不同的顏色,這已經是困擾影像創作者多年的問題。尤其近年數位影像輸入 / 輸出設備普及後,數位影像已成為最主要的拍攝、創作及輸出途徑,創作者紛紛走入能夠自己掌控更完整細節的明室流程,數位影像的色彩管理就逐漸成為創作者關心的一門學問。
由於每個不同的輸出設備 (output device) 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當我們將同樣的訊號傳送給這些設備時,例如螢幕或印表機,會顯示不盡相同的顏色。色彩管理簡言之就是管理不同設備之間的色彩呈現,目的是讓每個設備能有共通的標準,並且達到穩定和可預測的結果。
若要讓不同設備顯示相同的顏色,必須要知道設備的特性並相對應更改成每個設備獨有的傳輸內容,但隨著設備數量增加若要一一製作設備間轉換的設定數量過於龐大就顯得不可行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電腦和影像產業的相關廠商包括 Adobe、Agfa、Apple、Kodak、Microsoft 等等共同催生了 ICC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國際色彩聯盟)
*1,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跨平台色彩管理系統。
ICC 制定了色彩描述檔規範 (ICC profile,*.icm)
*2,影像創作者會接觸到的主要包括兩大類型:色彩空間描述檔和設備特性描述檔。各種色彩描述檔的功能是將原本會因設備變動的顏色,對應到一個中繼的絕對色彩空間 (PCS,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中。這麼做的好處是任何設備或設定,都只需要一個色彩描述檔連結到 PCS,不需要製作每個設備之間對應的設定色彩就能有效在不同設備與平台之間轉換。
從影像被創造開始,色彩描述檔就必須跟著檔案一起被儲存,通常這個時候檔案內嵌的描述檔是色彩空間描述檔,例如常見的 sRGB、AdobeRGB。這時候描述檔的作用是讓其他軟體了解檔案內的色彩數值,例如 R192 / G255 / B64 代表的是什麼顏色,並對應到不會因設備更改而變動的絕對色彩空間中。若檔案沒有色彩描述檔,任何軟體都無法得知檔案內的色彩數值實際上代表的正確顏色,便會直接以預設的方式顯示或輸出。一般軟體可能會以 sRGB 轉換,或 Photoshop 會使用工作色域 (working space),但設定可能不見得和檔案原本的相同,這便會造成色彩的誤差,所以儲存圖檔時嵌入 ICC 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作品後製調整過程中,大多數創作者都是使用自己的螢幕調整檔案色彩,卻常常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往往只能抱怨輸出店家不準確或者尋找顏色與自己螢幕相近的店家。會造成這樣的狀況絕大多數是因為螢幕沒有經過校正並製作專屬的色彩描述檔,檔案中的顏色數值必須經過螢幕特性描述檔轉換才能在螢幕上顯示正確的色彩,但許多人是忽略這一步的,所以也就造成同一圖檔在每一台螢幕上看起來都不一樣的問題。所以若需要較精確的色彩處理,能夠自行製作使用螢幕的色彩描述檔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且螢幕會隨著使用時間而老化,所以定期校正才能確保自己看到的是正確的顏色。
除了螢幕顯示的顏色之外,輸出到實體紙張上的色彩也常常讓創作者困擾,為什麼每個地方輸出的色彩都不一樣。輸出設備和材料與螢幕有個相同的特性,不同設備間可以呈現的色彩和濃度有相當大的差距。例如平價的文書處理螢幕可能無法完整呈現 sRGB 規範的色彩但專業繪圖螢幕卻可以完整顯示更鮮豔的 AdobeRGB,在實體輸出來說一般以 Pantone 色票覆蓋率和最高濃度來說明,所以創作者也必須了解不是作品檔案中的所有色彩都能夠被完整印製到紙材上。所以除了詢問輸出店家是否有定期製作色彩校正之外,並請店家先說明不同紙材能夠呈現的色彩特性,才不會讓輸出成品不如預期。
*1 國際色彩聯盟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
*2 ISO 15076-1:2010